“繡花功夫”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為打造“平、亮、綠、美、凈、齊”的城市環境,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城市生活需求,天橋區以“繡花功夫”充分動員社會參與。建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監管無盲區、責任無空白、管理無漏洞”的精細化、常態化管理體系,促進城市管理科學、規范、高效、有序。
治頑疾 管理跟著問題走
改革往往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得到深化。城市管理需要從具體問題抓起,著眼于解決發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為確保城市管理領域突出問題得到有效治理,天橋區著力打造“一二三三六”的工作體系,即圍繞“一個總目標”,打造“兩個平臺”,依托“三位一體”工作模式,構建“三項機制”,實現“六項精細化管理”。
其中,網格化、路長制的實施,有助于快速發現并處置城市治理中的問題。“區、街(園區)、居(村)”三級工作體系,像一張循環往復的大網,社區網格員發現街巷支路、樓前甬道的問題后,如不能處置,則上傳街道協調;協調未妥的,上傳區級平臺;通過綜合考量,仍存在疑慮的,上傳市級部門處置。整個過程,有上傳,有反饋。這種定人、定崗、定責、定點值守的網格化管理方式,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的格局。
“一路一長”制是天橋區實現城區主次干道全覆蓋精細化管理的縮影。街頭巷尾,由路長、網格員組成的一線管理隊伍,在各自區域進行全天候巡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與此同時,監督隊伍及時跟進,對路長、網格員管理區域進行倒查督導,對漏報問題及時補位,確保了各類城管問題發現處理不留縫隙。
破難題 工作專班促聯動
城市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而精細化管理更需要多方動員。由各相關單位組成的工作專班,突出重點抓落實,以“市城市綜合考評”和數字化運行平臺為依托,實行聯合議事制度。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工作專班到歷下區城管局交流學習,雙方針對推動精細化管理中遇到的難題和困惑進行了探討和交流,一致認同“因地制宜、因地施策、精準發力、協同落實”的管理思路。此外,天橋區還召開全區城市精細化管理工作“道路管理員(路長)”“社區網格員”培訓大會,讓一線工作人員進一步熟悉和掌握城市精細化管理的流程、范疇。
自工作專班組建以來,案件轉辦處置得到了積極回應。曾經難以派單的綠化、桿線等問題迎刃而解,成效顯著。各部門積極對話,理清職責,做到了問題處理流程制度化、標準化、精細化,為接下來行業標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平均治理向重點精細化治理的轉變。
解民憂 作業模式再優化
百姓訴求是城市管理者努力的方向。天橋區原有灑水作業車輛老化嚴重、作業效果不佳。為了在確保灑水量及全覆蓋的基礎上,最大程度降低對市民出行的影響,經過反復改裝實驗,現在車輛的灑水器高度、角度、方向均可調節,開關、水壓、出水量也可操控。無論白天還是夜間都把擾民因素降到了最低,把灑水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效果發揮到最大,做到了精細化灑水。
在道路保潔上,根據出租車走航大氣監測系統,確定大氣顆粒物污染比較嚴重的路段。研究“三機五步”優化作業流程,調整優化“一沖五灑五掃”作業時段,結合車輛采購,組建高壓清洗車和小型機掃車聯合機組作業,提升了作業標準,實現了從以道路抑塵為主向以道路除塵為主的轉變。
轉思維 城管執法智慧化
打造規范、嚴謹、高效的行政執法體系,對促進公正文明執法具有基礎性、整體性和突破性的作用。經過半年多的醞釀和論證,天橋區城管局在全市率先推出了智慧化移動執法終端系統,將“感知、分析、服務、指揮、監管”等功能融為一體,實現了“精準執法、精簡程序、精細管理”的閉環管理長效模式。
新的系統涵蓋了崗位簽到、街面管控、問題發現、網上辦案、訴求辦理、績效評估等內容,充分發揮績效評價作用。數字化城管中心后臺每日對上報數據進行匯總,系統定期自動生成執法業務工作數據,并計入考核成績。每個執法人員辦案業務“成績單”一目了然,真正做到了讓數據說話,讓成績公平。
同時,系統數據還會將“多發問題、易發區域、高發時段”進行自動統計,對于匯總、分析、研判城市管理力度、執法強度起到了決策助推作用,相當于給指揮調度系統安上了“執法大腦”,有利于城市管理資源的優化整合。此外,執法處罰依據對應輸入的違法事實自動生成,執法人員簡易程序處理做到“實時上傳”,后臺數據庫統一加密保存,有效杜絕了人情案、關系案和“吃拿卡要”現象的發生。
實現從自我監督監管過程向公眾參與發現、評價、舉報加大數據效果科學評價的轉變。不斷提高城管執法隊伍智慧化和精細化管理水平,執法行為進一步規范,執法公信力進一步提升。“為人民管理城市”的服務理念得到加強,真正做到了依法行政、嚴格執法、陽光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