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強區之本、創新之源、發展之基。2019年以來,市中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觀核心精神,實施“人才強區”戰略,采取“政策+引才+平臺+服務”的“四步聯動”工作法,先后引進海內外院士6名,泰山產業領軍、泉城“5150”等高層次人才60余名,打造高端創新平臺11個,引進第二屆中國·濟南新動能國際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決賽項目20個,其中獲獎項目16個,數量均名列全市第一。《市中區采取“三個一”措施,探索出校地人才合作新路子》的經驗做法,入選第三屆全省人才工作創新優秀案例,育才、引才、聚才氛圍愈發濃厚。
“真管用”政策惠才 激發人才內生動力
市中區充分利用駐濟高校人才資源,針對校地人才合作痛點難點問題,創新出臺《濟南市市中區、濟南大學關于協同開展招才引智促進創新創業的意見》,簡稱“高校金10條”,從支持高校人才進企業、促進校地聯合引才用才等方面制定10條政策措施,打破引才體制壁壘,為企業引進的高層次人才提供高校事業編制,加大支持力度,對校地合作雙方給予雙向補貼,有效解決人才到企業就業職稱評審難、重大科技專項申請難、企業“高精尖缺”人才引進難、高校科技成果轉化不顯著等問題。
為解決人才項目引進中存在的“項目技術看不準、落地轉化率低、支持政策滯后、制度不規范”等問題,市中區創新出臺《市中區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項目預評審管理辦法》,改變人才項目落地后再進行專家評審給予政策支持的做法,將評審環節前置,提前審定,確定是否引進以及支持力度,確保優質項目看得準、引得來、落得下。
此外,市中區立足人才在產業對接、辦公用房、扶持資金等方面的不同需求,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按需施策,構建個性化、精準式的人才支持培養體系。在引進中科院院士劉新垣、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亞歷山大·蘇沃洛夫以及國家級領軍人才歐陽晨曦等項目中,市中通過多次對接洽談,“量身打造”支持政策內容,在項目落地中不僅精準滿足人才需求,更發揮有限資源的最大效益。
“精準化”理念引才 構筑人才集聚高地
市中區將創新創業大賽作為招才引智的重要渠道,制定“路線圖”“時間表”,精準對接落地海內外“高精尖”項目。在省高層次人才創業大賽中,市中區2家創業企業榮獲優勝獎。在市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大賽中,落地決賽項目20個,其中獲獎項目16個,數量均名列全市第一。
引才匯才,良好的方式方法同樣是“金鑰匙”。市中區深化“人才+項目”協同引才模式,“招商+招才”同步實施,在引進大項目的同時,“打包引進”高端人才團隊與核心技術,通過“選擇濟南·共贏未來”“牽手濟南·選擇市中”等專題系列招商活動,與北京、上海近50家企業建立聯系,簽約18家,阿里巴巴、大唐網絡等一批人才技術集聚、稅收貢獻高的企業相繼落戶;聚焦校地人才資源互享,深入推進科技副職掛職工作,將掛職范圍擴大到駐區企業,針對部門、企業在專業能力與核心技術上的人才需求,面向山東大學、山大齊魯醫院、濟南大學選派科技副職23名,掛職人數、學歷層次皆創新高,打開了校地人才合作的嶄新局面。
“國字號”平臺聚才 夯實根基引鳳歸棲
對外,開放引才聚才;對內,多措并舉育才儲才,加快培養儲備一批助推“品質市中”發展的生力軍。
搶占“平臺+聚才”制高點。圍繞智能制造、科技創新等重點產業,發揮國家科技領軍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國家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集聚優勢,串珠成鏈、協同發展,全力打造山東創新設計中心,高標準建設二環南路科技創新產業帶。中心先后引進5名院士、1名“千人計劃”專家、27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吸引3家省級瞪羚企業、1家市級瞪羚企業、6家高新企業、5家專精特新企業入駐。
打造“平臺+創新”強磁場。依托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兩大“國字號”基地,打造獨具優勢的全產業鏈創新平臺集群,先后申建省級企業研發機構1家,省級院士工作站3家,市級眾創空間3家,引進共建諾貝爾獎獲得者生命科學研究院、山東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中心等創新平臺11個,集人才引進培養、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集聚于一體的創新發展示范區正加速形成。
打好“平臺+園區”組合拳。2019年以來,對標全市“1+474”工作體系,抓大、抓好特色產業園區建設。微軟北方總部、iTOT等項目已簽約山東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阿里巴巴、SAP(思愛普)等領軍企業入駐濟南科技產業創新示范園,構建涵蓋“科技創新+金融+配套服務+應用場景”的世界500強區域總部集聚地。“互聯網+”創新創業綜合示范園投入運營,“線上+線下”入駐企業120多家,打造山東省“互聯網+”產業集聚區。
“家人式”服務留才,打造最佳“雙創生態”
市中區“求賢若渴”之心在優化服務方面同樣一目了然。通過面向駐區人才成立“品質市中·經緯人才聯盟”,市中區構建人才交流共享平臺,搭建政府人才對接橋梁,暢通人才精準服務通道,定期開展沙龍、論壇、研討會等活動,形成地方服務人才成長、人才反哺地方發展的良性循環;完善人才公寓、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服務鏈條,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服務專員全程跟進,實現人才精準服務,全區人才公寓總量達696套;深入推進黨委聯系服務專家工作,區級領導干部“一對一”聯系專家人才,有事現身、無事不擾。
木茂鳥集,水深魚聚。良好的干事創業環境是匯集人才的“聚寶盆”。市中區突出事項“一次辦成”、服務“一步到家”,開展一諾受理辦、一網全程辦、一端簡化辦、一站就近辦、一廳集合辦的“五個一”服務,推出容缺受理模式,讓“指尖辦”“馬上辦”成為常態,營商環境加快向3.0版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