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完成省下達的2023年度各項空氣質量考核指標,21個國、省控斷面和16處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五年實現100%達標,協助51個污染治理項目申請國家、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資金3.06億元……2月1日上午,濟南市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3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狀況。
10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三年保持100%
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全面完成省下達的2023年度各項空氣質量考核指標,其中細顆粒物PM2.5濃度38微克/立方米,較“十三五”末改善22.4%。聚焦工業源深度治理,23家重點行業企業完成環??冃?;完成焦化、水泥行業12家企業全過程超低排放改造;整改涉揮發性有機物突出問題1309個。聚焦移動源污染治理,鼓勵報廢老舊汽油車2萬輛。
持續打好碧水保衛戰。2023年我市21個國、省控斷面和16處城鎮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連續五年實現100%達標,其中,小清河(濟南段)辛豐莊出境斷面連續三年實現地表水Ⅲ類以上;10個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連續三年保持100%,超過省定“十四五”目標30個百分點;全市水質指數為4.59,在山東省城市水環境質量指數排名中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穩步打好凈土保衛戰。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將130家單位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100%完成隱患排查、自行監測。
5個單位獲國家、省級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區等稱號
生態保護工作取得新成效。完成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環境監督試點,開展生態保護紅線及自然保護地疑似問題線索核查。完成千佛山—龍洞區域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啟動濟南市生物多樣性觀測站項目建設,初步建成生物多樣性監測體系。5個單位獲國家、省級生態文明創建示范區和“兩山”基地稱號,累計創建數量全省第一。
“無廢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完善省市區三級推進體系,在全省率先出臺“無廢園區”和“無廢細胞”創建工作指南。組織40家企業開展“無廢工廠”建設,完成3家“無廢園區”、23個“無廢機關”以及10個“無廢細胞”創建。
環境安全管理體系逐步完善。制定《濟南市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濟南市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組織編制5個流域“一河一策一圖”環境應急響應方案,全面推進市級環境應急儲備庫建設。聚焦危險廢物、尾礦庫、危險化學品、重金屬和飲用水水源地、化工園區等重點領域部署環境風險隱患排查,發現問題全部完成整改。
協助51個污染治理項目申請國家、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資金3.06億元
降碳減污協同增效。順利完成新一輪“四減四增”三年行動15項目標指標和94項重點任務,全市產業、能源、運輸、農業投入與用地結構持續優化。在2023年開展的省對各市新一輪“四減四增”年度評估中,我市獲評優秀等次。
審批服務提質增效。出臺服務項目建設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22條措施,創新“打捆審批+雙證齊發”提質增效新模式,探索完成23家環評與排污許可一體化審批。保障526個建設項目總量指標需求,累計完成1158個重點項目環評審批,核發排污許可證4311家次。
環保產業有序發展。2個項目入選省級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模式試點,7家園區獲批開建省級生態工業園區。協助51個污染治理項目申請國家、省級生態環境保護資金3.06億元。
逐步建立環境治理市場化體系。入選省級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城市,出臺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工作試點暫行辦法等“1+4”政策文件,排污管理更加精準、高效。
濟南環境APP成功入選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示范案例
建立環境空氣質量智能預警處置機制。依托智慧生態黃河平臺,實時分析174個點位空氣質量狀況,智能識別異常高值和規律,全年累計溯源排查1.1萬次。
不斷完善現代化監測網絡布局。建成全國最大的光量子雷達監測網,碳監測評估試點走在全國前列,濟南首個自建大氣環境超級站正式啟用。出租車走航大氣監測系統、濟南環境APP成功入選全國生態環境智慧監測創新應用示范案例。
深化排污許可智慧化應用。開發排污許可智能提醒、排污登記企業降級管理批量審核、超量預警等功能,實現一鍵多數據源調取,提升排污許可管理水平,入選省大數據創新應用成果。
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執法效能。健全完善非現場監管執法體系,線上執法檢查率達37.7%,核實整改率達99.06%。
2024年,市生態環境局將深入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深化年”工作部署,緊抓“提質量、守底線、促發展、嚴監管”四大重點任務,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譜寫美麗濟南建設新篇章,為開創“強新優富美高”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強省會建設新局面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