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來早,奮進正當時。2月20日,歷下區召開全區領導干部大會,深入貫徹落實全省2021年工作動員大會和濟南市加快建設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動員大會精神,總結2020年發展碩果,謀定新一年工作目標,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加快建設國際化一流中心城區,繼續在新時代現代化強省會建設中當好龍頭、走在前列。
剛剛過去的一年,歷下區眾志成城、披荊斬棘,贏得了抗擊疫情的重大勝利,以改革創新、苦干實干推動經濟在逆境中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斬獲領先領跑、勇立潮頭的驕人戰績。全年完成GDP1910億元,總量居全省第2位,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1.6億元,總量居全省第3位,各項工作繼續走在全市、全省前列。透過這一系列榮譽和閃亮的數字,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加堅定從容、活力迸發、蓬勃奮進的歷下。
2021年,斗志高昂的歷下人,將大力弘揚“中國牛”精神,爭做為民服務的“孺子牛”、創新發展的“拓荒牛”、艱苦奮斗的“老黃牛”,俯首躬耕、擔當篤行,以更加昂揚的斗志、更加務實的作風,統籌抓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力確保“十四五”開好局、起好步,奮力推動國際化一流中心城區建設再上新臺階。走在春風里、踏上新征程,加快發展的號角聲正響徹在歷下區100.89平方公里的大地上。
“雙核引領”謀發展 拉升城區發展新標桿
東西輝映,引領城區建設新高度。實施“雙核引領、東西共進、兩翼齊飛”發展戰略,是歷下區主動融入全市“東強、中優”城市新格局的重大舉措,也是歷下未來實現跨越發展的關鍵支撐。濟南中央商務區經過5年多的開發建設,即將進入集中收獲期,歷下區將在全面加快“山泉湖河城”等700萬平方米載體建設的同時,參照北京、上海等地先進做法,采取“機構+組織+平臺”模式,實現片區建設、管理、招商、運營等各項工作有效統籌。同時,加快茂嶺山片區征收拆遷,為建設中央商務區產業溢出帶和功能配套區打下堅實基礎。
對于最能代表泉城特色的古城片區,歷下區將扎實推進將軍廟和芙蓉街—百花洲兩個歷史街區的保護更新,一體謀劃古城片區基礎設施改造提升方案,著力疏通泉道,把散落的名泉串珠成鏈,進一步彰顯泉城特色風貌。高標準策劃片區產業發展,引進更多省市文化項目落地,舉辦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激發片區活力,為泉城市民和來濟游客展現一個更富魅力的濟南古城。
“筑巢引鳳”培沃土 積蓄產業強區新動能
產業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基礎。歷下當好全市發展排頭兵的最大底氣,就是其擁有較好的產業基礎、豐富的市場主體以及高效便利的營商環境。為此,歷下區始終堅持產業強區、產業興區不動搖,堅定不移壯大金融和總部經濟規模,加快生物醫藥、信息技術、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努力構建高端高質高效的現代產業新體系。
會上,歷下區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工作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將牢牢抓緊招商引資“生命線”,深入推進十大重點產業“鏈長制”,緊緊圍繞“建鏈、補鏈、強鏈、延鏈”招大引強、招新引優,著力推動金融、商貿流通產業進一步提檔升級,人力資本、新一代信息技術等產業做大做強。不斷完善“投促+部門”招商聯動工作體系,形成全員招商、全面招商的工作格局,調動一切資源力量抓好企業引進和產業培育。全力打造一流營商環境,對標世界銀行評價體系,用好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試驗田”,扎實推進《營商環境提升行動實施方案》32項舉措和《自貿區歷下區塊三年行動計劃》157項制度創新任務,打造全省政策最優、成本最低、服務最好、辦事最快的營商環境,讓企業在歷下發展更加安心舒心放心。
“精致精細”尋突破 蹚出城區治理新路子
城市治理的力度彰顯著一座城市發展的廣度與深度。歷下區充分發揚敢闖敢試、創新發展的精神,打破常規,加壓奮進,推動城市治理突破提升、走在前列。
堅持扮靚顏值與提升品質并重,對標東京、上海、深圳等先進城市,大幅提升城市管理、園林綠化水平,著力塑造國際化城區新形象。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不斷完善治理體系、提升治理能力,奮力蹚出一條社會治理新路子。做實做細基層網格化管理,調整優化網格黨組織設置,提升網格員專業化職業化水平,推進區街兩級城市運行指揮中心建設,以網格化推動基層治理新突破。深入落實《“清泉潤心”行動方案》,為各類群體提供情緒疏導、心理咨詢等專業化社會心理服務,推動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大力推進“紅領物業”建設,形成黨組織領導下的社區、物業、業委會三方協調聯動格局,千方百計破解物業管理困局。深化拓展文明實踐志愿服務,提高項目化、專業化運作水平,實現志愿服務常態化、長效化,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濃厚氛圍。大力開展“我是濟南人、我愛濟南”主題活動,引導市民群眾發現濟南之美、激發愛濟之情,共同維護城市美好形象。
“民生為本”促提升 擦亮惠民利民金招牌
天下之大,黎元為先。以民生需求為導向,從群眾關心關注的事情入手,全面提升公共服務水平,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新的一年,歷下區將加快教育設施建設,確保年內龍鼎學校等16所中小學、幼兒園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5萬個;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不斷提升教師隊伍整體素質,深化與國內知名教育集團合作,引入先進管理模式和教育理念,推動歷下教育向全國一流邁進。發揮轄區高端醫療資源豐富的優勢,推進區級醫養結合中心建設,新建、改擴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7家,深化駐區三甲醫院、區屬醫院、社區衛生機構三級聯動,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高水平醫療服務。提升街道綜合養老中心服務能力,完善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布局,大力推廣“親情e聯”項目,不斷拓展服務領域,滿足不同年齡、不同層次老年人多樣化養老需求。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并舉,著力拓展就業渠道,確保新增城鎮就業3.6萬人;發揮社會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精準實施困難群體大病救助,不斷提升轄區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