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濟陽黃河沿岸千頃稻田如碧浪翻涌,新插的秧苗在風中搖曳生姿,與不遠處剛剛落成的“黃河·稻鄉灣”片區相映成趣。這項集黃河文化傳承、農耕體驗創新與生態旅游開發于一體的鄉村振興工程,將成為展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濟陽名片”。
作為濟南市連續6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速領跑全市的區縣,濟陽區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要指示要求,踐行“千萬工程”經驗,以“黃河·稻鄉灣”片區為先導,以片區聯動、要素集成推動鄉村振興。2024年,濟陽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6.7%,位列全市第一,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中期評估,一幅“產業強、生態美、百姓富”的黃河岸邊鄉村振興新圖景徐徐鋪展。
“黃河·稻鄉灣”片區落成啟用 “串珠成鏈”打造沿黃鄉村振興新篇章
漫步于濟陽區濟陽街道的“黃河·稻鄉灣”片區,葛店村千畝稻浪與百畝荷塘交相輝映,無人農機正在作業,研學基地傳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八里莊豆腐工坊內,匠人通過網絡直播展示傳統的豆腐制作技藝;朝陽村的露營基地里,田心花房新晉為網紅打卡地,三大特色組團緊密串聯,八個聯建村“抱團發展”。
這一幕正是濟陽區創新探索“片區聯動”的生動實踐,通過甘甜黃瓜、多彩番茄、富硒西瓜、黃河稻米、萬畝林果“五大共富片區”引領,全區566個行政村整合為40個和美鄉村片區,實現鄉村空間重構、產業耦合、風貌升級。
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濟陽同樣不遺余力。實施26個基礎設施項目,城鄉供水實現同源同質全覆蓋,66個村衛生室得到全面升級,濟陽連續三年在全市農村人居環境評估中位居前列。
改革深水區的“三變”突破,讓資源要素流動起來。全區336個村集體增收超千萬元,73個村實現分紅3135萬元,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堅定了村民們鄉村振興的決心和信心。
4.8萬個特色大棚年產值超40億元 產業集聚賦能現代農業強區崛起
立足地域資源稟賦,濟陽區以科技賦能、品牌引領、鏈條延伸為抓手,從傳統農業模式邁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推動鄉村產業實現質的飛躍。
作為濟南的“北部糧倉”,252家市級以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科技興農主力軍,建成19.2萬畝高標準農田,糧食播種面積、單產、總產連續6年增長,總產達到64.34萬噸,濟陽區始終筑牢糧食安全底線。
“好味知濟”品牌矩陣釋放的乘數效應,讓特色農產品身價倍增。仁風西瓜、曲堤黃瓜憑借卓越品質入選《中國農耕農品記憶索引名錄》,全區4.8萬個特色產業大棚,種植面積超12萬畝,年產值超40億元,村民腰包鼓了、笑容更燦爛。
重大項目引領帶動,增強了鄉村發展后勁。7個項目入選省級特色農業全產業鏈提質增效試點,全產業鏈現代設施農業項目納入農業農村部基礎設施重大項目儲備清單,8個“一村一業、一村一策”產業項目總投資6924萬元,覆蓋87個村莊,農業農村領域項目數量及投資體量均居全市前列。
158家企業幫扶共建367個村,村企共建網進一步激活鄉村造血功能。其中,已落地實施項目146個,總投資1.2億元、覆蓋240個村,帶動村集體增收1210萬元,解決就業3774人。
43家規上企業構筑的“接二連三”產業鏈,更是打開價值增長新空間。農產品加工業年營收突破120億元,十大研學旅游路線帶動旅游收入增長11.43%。這種“農文旅”融合發展,使濟陽獲評全省農產品加工業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山東鄉村文化旅游節工作先進區。
“人才固本+文明鑄魂” 全民參與的“內生動力”厚植根基
在激發鄉村振興內生動力的實踐中,濟陽區創新構建“人才筑基-文明引領-共建共享”發展閉環,切實激發群眾參與農村治理、推動農村發展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314名第一書記領銜的人才矩陣,構筑鄉村振興智力引擎。180名返鄉人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701人進入村“兩委”班子,122名“新農人”、28277名農村實用人才活躍在田間車間,培養選拔齊魯鄉村之星25人、“海右計劃”鄉村振興人才23人,人才回流使鄉村有了自我更新能力。
鄉風文明既是“軟實力”,又是“硬支撐”。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融入”為主線,36個示范項目推動文明風尚落地生根。976個新時代文明實踐陣地開展文明實踐活動8000余場,惠及群眾83萬人次;“一約四會”制度及《分期彩禮》等200余部文藝作品推進移風易俗潤民心、見實效。
濟陽區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在“黃河·稻鄉灣”片區建設中打造鄉村振興數字運營平臺,探索“三資入股+即時分賬”利益聯結機制,村集體、村民、鄉村合伙人收益按比例即時分賬,村民全程參與、實時獲得分紅,真正實現共建共享共富。
黃河奔騰不息,見證著濟陽鄉村振興的鏗鏘步伐;沃野廣袤無垠,承載著濟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憧憬。濟陽,錨定現代農業強區建設目標,狠抓項目、突破片區,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穩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