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1-12-28
信息來源:
昨日,中共濟南市槐蔭區第十一次代表大會召開。記者從會上了解到,今后5年,槐蔭區將不斷深化“一二三四”發展思路,以建設經濟強區、現代新區、文化名區、宜居美區為主攻方向,全面實現“五年大變樣”奮斗目標,努力建設全國一流的現代化省會新城區。建設經濟強區,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建設現代新區,確保5年內國內一流、功能齊全、現代時尚的西部新城核心區基本建成;建設文化名區,以“十藝節”舉辦為契機,全力以赴加快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及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傳媒大廈等已開工項目建設進度;建設宜居美區,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以上。
地方財政收入年均增30%
5年來,槐蔭區深化了“一二三四”發展思路,即圍繞一個目標、實施雙輪驅動、打造三大片區、培育四新特色。“一個目標”就是全區地方財政收入超過40億元,生產總值超過500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實現2000億元。“雙輪驅動”就是堅持“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并重,兩個動力助推槐蔭經濟社會實現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三大片區”就是把槐蔭151平方公里劃分為3個50平方公里進行打造,濟南西站片區約50平方公里突出“新”,京滬高速公路以西約50平方公里突出“水”,二環西路以東約50平方公里突出“特”。“四新特色”就是新槐蔭精神、新槐蔭作風、新槐蔭速度、新槐蔭模式。
2007年至2011年,全區生產總值由155.4億元增長為262億元,年均增長13.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由4.9億元增長為14億元,年均增長30%;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完成786.6億元,年均增長28.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1200元,比2007年多3772元。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5年來共引進投資600多億元。
5年來,槐蔭區堅持以大拆遷促進大建設,打贏了史無前例的大拆遷攻堅戰。緊緊把握2011年6月京滬高鐵通車和2013年10月第十屆中國藝術節舉辦兩大時間節點,全面加快場站一體化、村民安置區、南水北調、臘山南片區等重點項目和水、氣、道路、環境等基礎設施建設。以“濟南特色、全國一流”為目標,精心打造高鐵客站機場化管理品牌,營造了“好客山東、魅力西城”的濃厚氣息,濟南西站成為展示省會新形象的又一重要窗口。
5年來,槐蔭區每年確定的涵蓋教育、醫療、社保、文體、住房、救助、就業等民生問題的為民惠民“十大行動”、“百件實事”全面完成。民生投入連年加大,僅今年民生投入就超過5.2億元,使更多的群眾更好地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引入國際安全理念,槐蔭區成為全國第一個整建制創建成功的“國際安全社區”。
將西部新城打造成全市發展“最”高地
建設經濟強區。全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5%以上,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年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20%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30%以上,努力實現綜合經濟指標大幅提升、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五年再造兩個槐蔭的目標。努力將西部新城打造成為“現代之城、時尚之城”、“人文之城、文化之城”,使之成為全市建設水平最高、發展速度最快、投資力度最大的發展高地。
建設現代新區。確保5年內國內一流、功能齊全、現代時尚的西部新城核心區基本建成,同時全面拉開55平方公里大建設框架,初步展現“齊魯新門戶、泉城新商埠、文化新高地、城市新中心”的獨特魅力;老城棚戶區改造全面完成,陽光新路商務區等四大“特色街區”建設基本完成并形成泉城西部新商圈,經十路、緯十二路、二環西路高架路黃金“雙十字”區域三條經濟發展隆起帶形成集聚效應和靚麗景觀;以濟西生態濕地公園為核心的“生態片區”基本建成,形成濕地縱橫、碧水繞城的獨特生態景觀。
建設文化名區。加快省會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音樂廳、圖書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及濟南日報報業集團傳媒大廈等已開工項目建設進度,盡快啟動省文化廳、省文聯、省級文化院團西遷以及藝術家之家等重要文化項目和文化設施建設,形成文化資源的規模和集聚效應。大力發展演藝、動漫、展覽、美術、出版、影視等文化產業,努力建設文化競爭力強、文化品位高尚、文化魅力獨特的現代文化名區。
建設宜居美區。規劃建設西部十大生態公園,力爭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0%以上,城市綠化覆蓋率達到42%以上;建成區城市道路保潔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均達到100%。
每年民生投入不低于上年地方財政的50%
以統籌推進十大民生工程為著力點,不斷提高全區48萬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生活水平。一是教育愛心工程,促進全區教育優質均衡發展,30所學校達到省級規范化學校標準,并力爭建設3~5所在全市、全省具有影響力的優質學校,引進建設兩所以上優質高中,努力創建“省級教育示范區”。二是救助慈心工程,繼續每年籌集4000萬元,廣泛開展“扶危濟困送溫暖”活動,建立動態救助機制。三是市政稱心工程,推動市政管理向城郊和農村地區延伸。四是社保暖心工程,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投入自然增長機制,建立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五是就業安心工程,確保有就業愿望和能力的人員實現充分就業。六是健康放心工程,健全社區衛生服務網絡,進一步提高新農合、城鎮居民醫療籌資和保障水平。七是住房舒心工程,確保拆遷居民早日喬遷新居,扎實搞好危房改造和公租房、農村住房建設,實現群眾安居樂居。八是文體怡心工程,大力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推動槐蔭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九是社區貼心工程,以“十分鐘社區服務圈”建設為依托,完善就業援助服務、勞動維權服務、文體教育服務等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十是文明凝心工程,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確保“十二五”期間跨入省級文明區行列。據了解,圍繞十大民生工程建設,確保每年民生領域投入不低于上年地方財政收入的50%。
(本報見習記者 李雪梅)
轉自:《濟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