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精品国产在热久久婷婷_久久久国产精品视频_91欧美精品成人综合在线观看_欧美日韩免费视频

2025年03月31日 星期一

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

發布日期:2012-04-05

信息來源: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堅實基礎,努力營造鼓勵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社會氛圍。這是一付切中時弊、發人深省的清醒劑,可以澄清思想,端正方向,指引正確的發展道路。

一、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關系是一個世界性問題

現代經濟發展的一個突出特點是,在農業、工業等實體經濟發展的基礎上,貨幣金融體系長足發展,整個經濟體日益金融化。但金融資本激增并走向虛擬化,必然會帶來一些國家實體經濟的空心化,形成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頭重腳輕”的不穩定結構。

上世紀中后期以來,許多發達國家經濟越來越具有“金融依賴”性,即實體產業的活力和創新力不足,國際競爭力減弱,經濟增長日益依賴于金融運作,依賴于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而采用“刺激”和“寬松”的宏觀經濟政策,實質是貨幣本位的腐蝕和財政紀律的松弛,放縱虛擬經濟泛濫以應對實體產業乏力的窘境。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至今難以擺脫經濟衰退的產業根源,就是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嚴重失衡。極度膨脹的金融系統因失去對實體經濟的信心而崩潰坍塌,而拯救方式又不得不是飲鴆止渴式的金融“寬松”,至今難見盡頭。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發達國家經濟出現的高度“金融依賴”性,不可避免地對開放的中國經濟產生影響。實際上,中國經濟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金融依賴”苗頭。例如,通過銀行和股市從民間汲取資金支持企業盲目擴張,一些企業依靠金融投資和房地產投資等非主營投資來獲利,社會資源越來越多地流向虛擬經濟領域,資產金融化和資產價格泡沫化現象顯現。于是,社會投機氣氛較濃,“一夜暴富”的資本神話創造了令人羨慕的財富英雄,實體產業發展卻越來越失去腳踏實地的耐心和根基。

中國在金融體制改革尚不充分和金融深化程度不高的條件下,出現的“金融依賴”現象和苗頭,是一個值得高度重視的問題。如果任其發展,將會導致中國經濟產生不適當的“去實業化”和“去制造業”現象,進而扭曲實體經濟與金融活動的關系。金融活動本應是為實體經濟服務和支持實體產業發展的,如果顛倒為實體產業反而成為金融活動的投資投機“標的物”,最終將削弱整個經濟的長期競爭力和增長的基礎。

二、實體經濟是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人類的經濟活動,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因此,具有真實意義的經濟活動歸根結底是實體經濟。最初,人類從自然界直接獲取有用物質,這類經濟活動稱為第一產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第一產業產品由于需求彈性較小,其增長率相對較低,因而在社會總產出中的比重將逐步下降。

在第一產業基礎上,人類將自然物質加工制造成各種產品,這類經濟活動稱為第二產業。第二產業主要包括工業和建筑業以及水電供應等,其中最主要部分是制造業。在現代經濟增長中,第二產業產品的需求彈性大,可以廣泛運用科學與技術發明,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在產出量大幅度增長的同時單位產出的價格下降。人類社會經濟增長和財富增長最快的時期便出現在工業化時代。
除第一、第二產業之外的經濟活動稱為第三產業。主要包括以下三類:第一類是直接服務業,即以人的體力和技能直接提供服務。這類服務活動的勞動生產率通常難以持續提高,其單位產出價格趨向上升。第二類是工業化服務業,即以工業技術為支撐的服務經濟活動。隨著工業技術的不斷創新和持續進步,這類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會提高,單位產出價格也可能下降。第三類是金融服務業,即以貨幣金融運作為對象的經濟活動。其性質本應是為第一、第二產業服務的,但也可以自我擴張和衍生膨脹,并使第一、第二產業產品金融化。

上述第一類服務業通常稱為“傳統服務業”,第二類和第三類服務業統稱為“現代服務業”。廣義的實體經濟包括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中的直接服務業和工業化服務業。在工業化時期,實體經濟的核心和主體部分是第二產業特別是制造業,這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隨著經濟增長,第三產業比重會不斷提高,這是水到渠成的。因為,一方面,在更發達工業基礎上,工業化服務業將加快增長;另一方面,工業產品的價格下降和服務業價格的上漲,也會使以現價計算的第三產業比重出現顯著提高。但在現階段,如果不顧中國經濟發展實際,將經濟增長的期望過度寄托于服務業是不現實的,寄希望于虛擬經濟的激劇擴張則更是充滿風險的。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第三產業的構成部分,金融業發展在服務實體經濟的合理限度內是具有真實增長意義的,其提供的服務有利于促進實體經濟的增長。但超過一定的限度,金融業自我擴展和衍生膨脹,并推動實體經濟的產品和資產過度金融化,將形成巨大的虛擬經濟“泡沫”,成為吸納社會資源的引力“黑洞”,終將會危及實體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導致巨大的金融風險。

三、解決中國面臨的重大問題必須依靠發達的實體經濟

發展實體經濟的意義不容置疑。但問題是,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制造業大國,一些產業已經出現產能過剩,還有進一步發展工業的需要和空間嗎?其實,現實國情告訴我們,中國工業發展還有迫切的需要和巨大的空間,亟待構筑實體經濟的堅實基礎。

首先,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城鄉建設任務仍很繁重。例如,我國廣大農村的建設水平和基礎設施不僅同發達國家有天壤之別,而且同國內城市相比也是差距甚遠。因此,中國城鄉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工程量巨大,必須以大規模工業品生產和供應為前提。也就是說,城市化必須以加速工業化為基礎。

其次,中國要解決所面臨的所有重大的經濟社會問題,都必須依靠發達的工業生產能力和先進的工業技術水平。人們常常批評工業增長導致了資源枯竭、環境破壞等問題。其實,如果沒有工業發展,中國的資源、環境問題將更加嚴重,而且根本沒有解決的條件。因此,只有依靠更發達的工業體系和更先進的工業技術,中國才能解決現代化進程中的資源環境問題。
再次,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就必須有發達的工業基礎和工業體系。工業是技術創新的主要產業載體,不僅本身是實現科技創新的最重要領域,而且第一、第三產業的技術進步也必須以工業的技術創新和運用為基礎。現代農業實質上就是以工業化為基礎對科技的大規模運用。

此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體是實體產業,主要是制造業尤其是高端制造業。即使是服務業中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必須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和技術條件。所以,中國要想形成新的產業門類和發展未來的支柱產業與主導產業,就必須依賴于先進制造業的更大發展。

四、實體產業必須通過轉型升級實現全方位現代化

“十二五”時期,中國實體經濟特別是作為其主體的工業,肩負著中國產業轉型升級的艱巨任務。但要認識到,中國以工業為核心的實體產業的轉型升級,不僅僅是一些產業領域的變革,而且是全方位的產業現代化。

一個根本的問題是,在產業轉型升級政策實踐中,不能把傳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區別絕對化。將高新技術注入具有傳統優勢的產業,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有效路徑。這是一些具有堅實實體經濟基礎的發達國家的重要成功經驗。

產業技術高低有兩種含義,一是不同行業的物質性質決定的技術含量高低;二是在同一產業中所達到的技術水平有先進與落后的差別。絕不要以為,技術含量高的產業就一定是高附加值的,而技術含量低的產業就一定是低附加值的。各類產業都有產業鏈的低端和高端環節,從低端向高端產業鏈提升,各產業都有發展空間。即使是在產業低端環節,只要產品做得更精致、更具有品牌聲譽,也可以擁有強大競爭力。因此,產業和產業鏈的“低級”或“高級”不是絕對的,各類產業中都可以擁有精湛的技術、技能、工藝和強大競爭力的企業。

所以說,中國在上述兩種產業技術含義上都面臨著艱巨的產業轉型升級任務。特別是面對中國的勞動力結構現狀,只有高、中、低產業均衡發展,才能使就業狀況得到持續改善,而保證就業不僅是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務,也是產業轉型升級的本義所在。

五、發展實體經濟的關鍵是完善體制機制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存在著令人擔憂的窘境: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和人們都認為做實業越來越難。產業間巨大的比較利益差距使人才和資金的流動傾向于選擇更具贏利性的虛擬經濟投資方向。

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與我國改革開放選擇的路徑相關。中國的改革開放是漸進式的,中國的發展道路是級差式的,因而長期存在差別化的體制和政策環境。在這樣的體制環境中,工業發展多年來實行“血拼”式的競爭方式,在取得了令世界驚嘆的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巨額的代價。在這一過程中,工業領域遇到的很多矛盾與困難,大部分是因其他方面的改革滯后和不配套引起的,這反過來又成為深化工業改革開放的障礙。

從長遠看,中國必須適時實現從漸進式改革開放向全面配套改革開放的轉變。特別是要盡快改變在改革開放進程中工業“單兵突進”,而其他領域滯后的局面,當前需要同步加快各領域的改革開放,尤其是要消除影響實體經濟發展的各種壁壘,盡快形成金融財稅體系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的體制機制。從一定意義上說,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困境主要是體制機制問題,只有建立了有利于資源均衡配置的體制機制,中國實體經濟的發展才有希望。

“十二五”時期,中國解決實體經濟發展中的矛盾和問題,關鍵是要在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著力重構超越于各種特殊利益的公共決策機制,以避免改革方向發生不合理的利益偏向,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公正性和有效性。從根本上說,只有在充分體現公平正義的體制機制下,中國依靠市場競爭才會形成有效合理的經濟結構,保證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協調發展,實現長期而穩定的經濟增長。
 
 

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