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日期:2013-05-08
信息來源:
張傳榮老人今年81歲高齡,身體依然硬朗,精神矍鑠,說起話來和他的性格一樣豁達開朗。他1985年從衛生局副局長的位子上離休后,一時閑下來不知道干點啥,于是和好友在家打打麻將壘長城,開始還好,很有興致,但時間久了總感到無所事事,心里空空的,很是不安。晚上躺在床上自問,就這樣靠麻將度日嗎?想想自己十三歲參加八路軍,黨組織把我從一個幼稚頑童培養為一名黨員干部多么不容易,戰爭年代一句鼓勵的話,一口甘甜的水,行軍路上推一把就能渡過難關,野外宿營時,班長讓我睡在當中,說是半夜別讓狼叼走,實為讓兩邊的戰士給擋風寒。是啊,沒有他們能有自己的今天嗎?想起這一幕,他的心情很不平靜。"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不能認為船到碼頭車到站,就松套不干了,趁著身體還行,應當為黨為社會做點事情,這樣才能對得起黨和人民對自己的培養,實現入黨時的誓言,抱著這一信念,他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發揮余熱奉獻社會的洪流中。
為了讓老年人老有所學,參與籌建老年大學
和張傳榮一樣當時有許多離休干部退下來,不知道應該干點什么,到哪里去消遣,怎樣安度晚年。張傳榮從新聞報紙等媒體上看到原省衛生廳副廳長李衡同志退下來后,創辦了山東紅十字會老年大學受到啟發,遂于與尚德昱、張世儉等幾名離休干部主動聯系到李衡校長,談起了開辦縣級老年大學的想法,李校長很高興,主動找到縣委主要領導要支持長清辦老年大學,縣委領導高度重視,安排老干部局負責籌建事宜,經過領導同意,組成了由縣委副書記任校長,焉偉松、張傳榮任副校長的工作班子。為了獲取經驗,張傳榮帶領尚德昱、張世儉等人南下杭州余杭縣參觀學習。老人說我們是按照抗大的精神來辦學,當時大學一無編制二無校舍三無教師,又缺資金,一切從零做起,好在大家都苦慣了,學習沒有固定場地,輾轉在縣委禮堂、縣委招待所、賓館進行上課,沒有桌椅,學員就自帶凳子。
張傳榮是"濟南羅盛教"史元厚烈士的戰友,1985年和同為縣政協委員的史元厚的弟弟史元太開會時,了解到他們村還有一位烈士叫孟照祥,是在抗美援老(撾)戰爭中犧牲的。當時就萌動了撰寫這位烈士英雄事跡的想法,就向長清區政協文史委反映了情況,由于種種原因將這一問題擱置了一段時間,后在張傳榮的堅持下得到了區政協領導的支持,于1991年開始整理孟照祥烈士的生平事跡,但是人們對抗美援老戰爭的歷史鮮為人知,他手頭一點資料也沒有,就到民政局、武裝部查找資料,一無所獲,隨后又走村串戶探訪孟照祥的家人、親屬、戰友、玩伴。很多人對孟照祥比較陌生,沒有人關注過他,犧牲后也沒得到特別的關注,村里現在還有人不知道有這樣一位烈士。孟照祥沒留下太多遺物和照片,理清他的生平著實下了一番狠功夫。2001年4月在張傳榮的20年來的堅持下,經過行程上百公里,無數次的訪問,終于整理出近萬字的孟照祥生平事跡資,向人們展示了一份完整記錄英雄成長歷程、犧牲經過的資料,揭示了一段被人遺忘的歷史,還原了英雄的真面目,告訴了人們在這個260余戶人家的小村孕育了兩位國際主義戰士,這個濟南市獨一無二的小村——馬山鎮潘莊村,堪稱濟南的"國際主義戰士村"。
張傳榮參加過濟南戰役、渡江戰役,隨部隊進駐上海,有許多光榮的戰斗經歷,2011年為紀念建黨九十周年,在開展"與黨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征文活動中,他撰寫的《兩廣縱隊戰長清》一文,榮獲中組部二等獎;2007年為建軍80周年獻禮,撰寫了《戰士與馬尾松》一文,講述了"解放一江山"戰斗,榮膺"百佳'軍之英才,共和國最可愛的人’"稱號。
為了關心下一代成長,深入學校社區進行革命傳統教育
張傳榮有著豐富的革命戰斗經歷,被多所中小學校聘為校外輔導員,他堅持幾十年如一日的深入學校、社區、烈士陵園為中小學生講革命故事,進行愛國教育。他把自己經歷的真人真事寫成故事如:《三打長清》、《兩見武中奇》、《兩塊銀元的故事》、《劉賢權將軍與長清大地》都一一講給孩子們聽,同學們聽得很認真,有一次張傳榮講完革命故事后,有兩個中學生跑到跟前要主動與張爺爺交朋友,希望能夠聆聽更多的革命故事。在與學生的交往中他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靈活效果很好,15年前,發現四年級有一名叫宋帥的同學,學習成績下滑,而且經常遲到,交談中得知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想念父母而產生厭學的情緒,張傳榮便邀請這名同學到家中與他談心交朋友,逐漸的孩子享受到了家庭的關愛,打開了心結,又把精力集中到學習上,這名同學長大參加工作后還經常到張爺爺家來看他。在出現12歲的女學生冒然進京找鞠萍姐姐的事情后,張傳榮主動找到她談心,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離異,缺乏父母的關愛產生了沖動的想法,經過他的耐心教育,這名女同學又激發了學習的熱情,現在正在某大學就讀。